精衛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,這個兩個故事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之一,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兩個人物。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陶淵明的《讀〈山海經〉·其十》,在這首詩中,詩人描繪了精衛和刑天兩個神話形象,并贊揚了它們寧死不屈的精神。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!

本詩原為《讀〈山海經〉》詩的第十首,詩中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的堅強斗爭精神,寄托著詩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。詩中所寫的“精衛”和“刑天”是《山海經》中的兩個動人的故事。
這首詩的主人公是精衛和刑天,精衛和刑天是神話傳說中的兩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。精衛是古代神話中的鳥名。據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及《述異記》卷上記載,古代炎帝之女精衛,因游東海淹死,靈魂化為鳥,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;刑天是神話人物,因和天帝爭權,失敗后被砍去了頭,埋在常羊山,但他不甘屈服,以兩乳為目,以肚臍當嘴,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。
在《山海經》的神話世界里,精衛、刑天復仇的愿望,似乎未能如愿以償。但是,這其中的反抗精神,卻是有價值的,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。詩人借對這兩個形象的詠嘆來表達他對于時事的憤激之情。
原文:
讀山海經
陶淵明
精衛銜微木,將以填滄海。
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
同物既無慮,化去不復悔。
徒設在昔心,良辰詎可待。
譯文:
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,要用它填平滄海。
刑天揮舞著盾斧,剛毅的斗志始終存在。
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,即使化成了異類并無后悔。
只是他們有這樣堅持戰斗的心,至于是不是時機投合而能隨了心愿?這事兒卻又不好說了。
賞析:
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,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,這首詩贊嘆神話形象精衛、刑天,即是此精神的體現。
“精衛銜微木,將以填滄海。”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”分別概括了精衛的神話故事和刑天的神話故事,極為簡練、傳神。
“同物既無慮,化去不復悔。”“同物”,言同為有生命之物,指精衛、刑天之原形。“化去”,言物化,指精衛、刑天死而化為異物。“既無慮”實與“不復悔”對舉。此二句,上句言其生時,下句言其死后,精衛、刑天生前既無所懼,死后亦無所悔也。此二句,正是“猛志固常在”之充分發揮。淵明詩意綿密如此。
“徒設在昔心,良辰詎可待。”結筆二句,嘆惋精衛、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,然復仇雪恨之時機,終未能等待得到。詩情之波瀾,至此由豪情萬丈轉為悲慨深沉,引人深長思之。
總的來說,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銜木石填海的精衛和敢與天帝爭神的刑天,贊揚它們寧死不屈、抗爭不息的精神,惋惜它們空有過去的壯志雄心,卻等不到實現理想的“良辰”。全詩體現了對反抗精神和勇敢堅韌品格的贊頌,并借此抒發了作者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。